第61章 淄博肉烧饼2(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黑料不打烊看片
晚上十点多,在谭老板夫妻上面之后,我们也离开了谭老板家,回到宾馆休息,凌晨四点我们还要再过来,谭老板告诉我们,他们夫妻晚睡很是寻常,那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起床忙碌,已经成为家常便饭。
好在宾馆离谭老板家并不多远,又有车,到达烧饼铺时,夫妻俩已经按部就班,各自忙活着各自的活计。老板娘双手开弓,揉面排气。谭老板则是热炉,切葱,葱选的是章丘大葱,切好码放在肉馅上面。
老板娘开始下剂,包馅。夫妻俩在矮桌边相对而坐,一桌,两人,四手,配合默契,不用说话,只是一个眼神,就知晓彼此的心意。两口子一个包馅,合拢收口。另一个按扁饼胚,一个个排放在长方不锈钢盘里。
等着肉馅全部包完,他们又转到烤炉边,一炉,两人,四手,开始做烧饼。我突然现他们做烧饼的“秘密武器”,非常眼熟,和我小时候家里冬天里用来暖脚的陶土“汤婆子”酷似。
“汤婆子”又叫“脚捂子”,8o年代之前最寻常不过的取暖用品。曾经被许多大诗人歌颂过。黄庭坚《戏咏暖足瓶》诗:“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到明。”明瞿佑《汤婆》诗:“布衾纸帐风雪夜,始信温柔别有乡。”
我忍不住开口询问,得到老板娘的肯定答复。就是以前常用的汤婆子,现在也算是件稀罕物件啦。因为自从6o年代之后塑料制品普及,遂有了塑料汤婆子,胶皮暖水袋,取代陶土的汤婆子。在城市早已销声匿迹,如今再见,居然成了制饼的绝好工具。
汤婆子反扣在一个不锈钢碗里,汤婆子的底部油光可鉴,铮明瓦亮。只见老板娘往汤婆子底部抹上花生油,然后把饼胚放在上面,用手沾着油均匀的把饼胚压薄拉开伸展,肉馅嵌入饼皮,隐隐约约可见,却是薄而不透,顺手往铺满芝麻粒的案板上一沾,饼皮上沾满白芝麻。
接下来就是谭老板大显身手的时候了,烤炉的内径不足一米,里面是燃烧的锯末或木炭,炉火无烟、无焰,离火高约一尺多的地方是个反扣的大铁锅,也有许多烧饼铺用的是铁板,但它没有铁锅的弯曲度,烧饼受热远不如铁锅来的均匀。
当谭老板用高粱糜子作成笤帚把饼胚不带芝麻一面往铁锅上用力一贴,饼胚借着热量就牢牢地粘在了板壁上,不一会儿的功夫,烧饼就在炉子里慢慢地鼓了起来。整个烤制时间约十几分钟,一个又大又香的淄川肉烧饼就出炉了。
谭老板说: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淄川肉烧饼其实不是用火烤,而是用热气炙,也就是热辐射。饼形圆而薄,正面贴满芝麻,精肉置饼中,烤熟后呈黄色,刚出炉的烧饼既有芝麻和面的香味,更有肉馅的鲜味,一边酥嫩一边软柔。饼皮香脆、馅味鲜美,炉膛里充满了肉香、酱香、葱香、麦香、芝麻香,从炉门的缝隙间溢出来,弥漫了整个屋子。
当第一炉烧饼出炉的时候,已经是六点半,从昨天下午三点一直到现在,过去了整整十个小时,我们已经困得哈欠连天,喝了好几杯咖啡提神,才全程拍摄下来,看看他们夫妻可是挺精神,他们说他俩早已习惯了,一百多个烧饼卖到九点,稍稍收拾,买了肉他们就可以回后院补眠。
新鲜出炉的肉烧饼,我们人手一个,配着本地青石山的小米熬的粥,就是很好的早餐。我咬一口热呼呼的肉烧饼,满嘴散着芝麻香、麦香、酥香,还有鲜肉夹着葱花的酱香味,喝一口黏稠香甜的小米粥,又是满嘴的米香。
淄川的肉烧饼以前常常是以手推车载着炉子即兴制作、即时销售,固定店铺相对较为稀少。然而在淄川,名声远扬的还属“谭家肉烧饼”,那是门庭若市,热闹非凡,夫妻俩忙得脚不沾地,辛苦非常。
在清晨的微风中,我们离开了这家温馨的小店。朝阳在远处冉冉升起,给这个熟悉而陌生的城市带来了一丝新的生机。我们带着满满的饱腹感,回味着刚刚那美妙的早餐,步履轻快地走在青石板路上。
肉烧饼的香气和小米粥的甜味,仿佛还在唇齿之间留恋。走在这条狭窄而热闹的街道上,我们突然听到一阵响亮的吆喝声。抬头看去,一家小摊前,一个中年男人正在热情地招揽生意。
那是一家卖炸油条的小摊,男人手法熟练地揉着面团,然后轻轻一拉,扔进油锅里。油条在热浪中翻腾,散出诱人的香气。我们不知不觉地被吸引过去,围在摊前,看着男人熟练的手法,听着那滋滋的炸油声。
不久,新鲜的油条出锅了。我们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根,咬下一口,外酥内软,香而不腻。男人笑眯眯地看着我们,一副满足的样子。我们告别了男人,继续前行。
走在这条充满生活气息的街道上,我们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独特魅力。它有繁华的高楼大厦,也有这些充满人间烟火的小店。这里有忙碌的上班族,也有悠闲自在的老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这座城市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我们带着满满的幸福感,继续探索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角落都有它的故事和魅力,等待我们去现和体验。我们期待着下一个路口的风景,期待着下一个美食的惊喜。
回到宾馆时,我和其他摄制组成员紧急休息。下午,我们将前往高青县,探访那里闻名的空心面。淄博市电视台派出一位代表,与高青县官方共同接待我们,此后,他们盛情地邀请我们完成拍摄任务后,品尝高青县独具特色的田府家宴。
我们来到高青县最有名的空心面纯手工加工作坊,内里繁忙而又井井有条,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这家作坊的老板姓王,是高青县有名的传统面条制作世家。他告诉我们,制作空心面的秘诀在于选用上等的小麦粉,加上适量的盐水,经过多次揉搓和拉伸,才能形成这种独特的空心面条。
王老板的手艺传承自他的祖辈,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他带领着我们参观了整个作坊,从原材料的选购到空心面的制作,再到最后的包装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和匠人们的精湛技艺。
切莫小瞧这空心面条,这手工空心面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每一根手工空心面都要经过和面、醒面、搓条、盘条等十几道工序,繁多而严谨且所有步骤均为手工制作。
🎁黑料不打烊看片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