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天下一致而百虑(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黑丝纯欲主播-免费
公元前53年,儒家代表人物扬雄出生了。
扬雄少年好学,不为章句之学而博览多识,沉默好思。4o岁后始游京师,以辞赋而闻名。得到汉成帝的重视,任给事黄门郎,结交王莽。扬雄历成、哀、平三世,不能升迁。王莽篡位后,扬雄校书天禄阁,因符命案受牵连,被迫投阁,未死。后复召为大夫。天凤五年(18年),去世,时年七十一岁。
扬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根源的学说,强调如实地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
《太玄经》:驯乎玄,浑行无穷正象天。阴阳(土比),以一阳乘一统,万物资形。方州部家,三位疏成。曰陈其九九,以为数生,赞上群纲,乃综乎名。八十一,岁事咸贞。
扬雄认为人之性的善恶混。
《扬子法言·修身》: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马也。
《扬子法言·君子卷》: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
扬雄认为治国还是儒家礼乐好,他反对秦晋法家把人当牛马的治国方式。
《扬子法言·问道卷》:圣人之治天下也,碍诸以礼乐,无则禽,异则貊。
公元9年,王莽逼迫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入高祖庙拜受,御王冠即天子位,改国号为“新”。
王莽作为当时的道德完人,受到全国上下各个阶层狂热的支持。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民选”皇帝,在万众期待中称帝。他称帝后,扬雄专门写了《剧秦美新》来夸他。
王莽登基后,进行了托古改制,下令变法。王莽将全国土地改为“王田”,限制个人占有数量;奴婢改称“私属”,均禁止买卖;各家出土地规定的,要把地分给九族或邻里;无田的人家按照一夫百亩的标准受田;违抗不遵者流放远裔。次年,王莽又下诏推行五均六筦,以控制和垄断工商业,增加国家税收,并由国家经营盐、铁、酒、铸钱、五均赊贷等五业,不许私人经营。
在王莽推行新政时,屡有旱、蝗、瘟疫、黄河决口改道等灾害出现,由于王莽改制不仅没能缓和社会矛盾,反而造成了天下剧烈动荡,国库也耗费殆尽无法拨款赈灾,造成了民众生存难以为继。因此于天凤四年(公元17年)全国生蝗灾、旱灾,饥荒时,各地农民纷起,其中形成了赤眉军和绿林军两大军事势力。
莽自知败,乃率群臣至南郊,陈其符命本末,仰天曰:“皇天既命授臣莽,何不殄灭众贼?即令臣莽非是,愿下雷霆诛臣莽!”因搏心大哭,气尽,伏而叩头。又作告天策,自陈功劳,千余言。
公元23年,王莽在绿林军攻入长安时被杀。
王莽是个理想主义者,为了实现儒家理想的大同社会,可谓是费尽心机,他真的想解决当时社会的问题,然而结局令人唏嘘。
公元25年,刘秀正式称帝,重建大汉王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王朝。
刘秀即位后,先致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又加强监察制度,提高刺举之吏的权限和地位。刘秀采取诸多措施安定民生,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
东汉未能解决西汉的土地兼并问题,但是战乱死了很多人,减缓了人地矛盾。
公元27年,王充出生了。
王充出身细族孤门,自小聪慧好学,博览群书,擅长辩论。
王充提出“无神论”,构建了相对系统的无神论思想体系,试图唤醒当时的百姓,打破人们对谶纬神学和鬼神迷信的盲目信任,引导人们回归现实,以促进社会生活的正常化。作为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与展者,其思想以道家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并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其思想虽属于道家却与先秦的老庄思想有严格的区别,虽是汉代道家思想的主张者但却与汉初王朝所标榜的“黄老之学”以及西汉末叶民间流行的道教均不同。
《论衡·自然篇》: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
《论衡·辨祟篇》:人,物也,万物之中有知慧者也。其受命于天,禀气于元,与物无异。
《论衡·本性篇》:情性者,人治之本,礼乐所由生也。
人禀天地之性,怀五常之气,或仁或义,性术乖也;动作趋翔,或重或轻,性识诡也。面色或白或黑,身形或长或短,至老极死不可变易,天性然也。余固以孟轲言人性善者,中人以上者也;孙卿言人性恶者,中人以下者也;扬雄言人性善恶混者,中人也。若反经合道,则可以为教;尽性之理,则未也。
《论衡·须颂篇》:治有期,乱有时。能以乱为治者优,优者有之。
《论衡·非韩篇》:治国之道,所养有二:一曰养德,二曰养力。养德者,养名高之人,以示能敬贤;养力者,养气力之士,以明能用兵。此所谓文武张设,德力具足者也,事或可以德怀,或可以力摧。外以德自立,内以力自备。慕德者不战而服,犯德者畏兵而却。
《论衡·率性篇》:是故王法不废学校之官,不除狱理之吏,欲令凡众见礼仪之教。学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後,使丹朱之志亦将可勉。
《论衡·定贤篇》:然而必欲知之,观善心也。夫贤者,才能未必高也而心明,智力未必多而举是。何以观心?必以言。有善心,则有善言。以言而察行,有善言则有善行矣。言行无非,治家亲戚有伦,治国则尊卑有序。无善心者,白黑不分,善恶同伦,政治错乱,法度失平。故心善,无不善也;心不善,无能善。心善则能辩然否。然否之义定,心善之效明,虽贫贱困穷,功不成而效不立,犹为贤矣。
公元58年,大月氏国王旃陀罗跋摩腾、龙逢叉送和尚迦莲迦叶、竺法兰等18人,携《四十二章经》至洛阳,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后,得到了皇帝和士族、庶民的支持,逐渐在民间传播。《后汉书·西域传》中提到,东汉明帝曾梦见金人,并命令寻找佛经。这可能是东汉政权对佛教的一种支持态度。同时,一些名流士族也对佛教产生了浓厚兴趣,如蔡邕、班固等。民间信仰逐渐兴起,人们开始信奉佛教,并在家中供奉佛像。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虽然在政府军的强力镇压下最终被平定,但是整个天下却更加地不稳定,战乱频繁。
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东汉朝廷陷入了外戚宦官的权力斗争,之后又出现董卓乱政,董卓又被吕布所杀,朝廷又陷入李傕与郭汜的斗争与混战之中。
公元195年,汉献帝东逃洛阳,被曹操迎立到许都,朝廷才稳定下来,整个天下却陷入了地方军阀混战的局面。
东汉末年,社会矛盾爆,瘟疫战争并存,民不聊生,曹操《蒿里行》: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黑丝纯欲主播-免费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