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黑料不打烊看片
李河洛故意装出一副不懂的样子:“宋大哥,这话说得小弟糊涂了,什么叫出自沈唐之手,却不是沈唐所做啊。到底是不是他做的?”
宋青玉开始讲解器墙上的念奴娇:“大宋有很多有才华的词人,但这词绝对是一个例外,不是它多惊采绝艳,而是它成文很特别。”
说到这里,李河洛已经清楚,宋青玉确实是知道了这念奴娇的端倪。但是,他还是小心翼翼地问道:“还请宋大哥赐教。”
“河洛贤弟,既然是你誊抄了这词,你能不知道吗?”宋青玉用筷子给李河洛夹了一块鱼肉,说道,“来,吃菜,我最喜欢吃的就是红烧鲤鱼了。从菜上来,就没看你怎么吃,不要拘谨。”
李河洛为难地说道:“宋大哥,不瞒您说,小弟家徒四壁,每日只食二餐。现在并不饿,只是盛情难却,陪大哥吃上几杯而已。”
宋青玉端起酒杯:“哦,是这样啊。来,贤弟请。”
“宋大哥请。”
宋代以前,平民百姓没有三顿饭这么一说,大都是吃两顿饭,只有王公贵族才吃三顿饭。到了宋代,一些百姓也开始慢慢转变,从两顿饭变成了三顿饭。但是,这也不是一天转变过来的,很多老百姓,特别是穷苦一点的,还是保留着两顿饭的习惯。所以,宋代并不全是一日三餐,有不少百姓还是每日两餐,早晚各一顿,中午不吃。
比如张商英给朋友写信时曾经提到:“老夫行年七十有四,日阅佛书四五卷,早晚食米一升,面五两,肉八两,鱼酒佐之,以此为常。”这个张商英是什么人,是一个宰相。官至宰相,这个地位可不低,但还是早晚各一顿,并且以此为常。《香山集》里也提到:“百年七万两千饭”,这个也是按着一天两顿计算的。
(注:《香山集》是喻良能的文集,他做过工部侍郎,官也不小。两个大官都吃两顿饭,就别说老百姓了。当然,张商英离得有点远,和王安石一个时代的,没有说服力。但是喻良能活跃的年代是宋孝宗当政初期,也就是普安王赵瑷当了皇上之后,同故事时间非常接近。要知道,高宗时的经济可不如孝宗时期。)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酒足饭饱之后两个人边走边聊。
宋青玉说道:“好了,河洛贤弟,与愚兄一起去孙家,看看这个恶鬼抓人到底如何。”
李河洛:“好啊,孙员外请我教他家的小少爷,没少在他家打秋风。所以我跟孙家还是挺熟的,要不然县太爷让我带您去呢。”
宋青玉饶有兴的样子:“我听说,溪洞县和孙半城不合,你到孙家当教书先生……”
李河洛咋舌:“嗨,县太爷那能看我顺眼吗?没少给我小鞋穿。但能怎么办?我是真需要这份教书钱。而且,那个小少爷的品行也不错,好好教导是个不错的苗子,我还真是怕换个先生教坏了他。”
宋青玉想起了恶鬼抓人的三个失踪者:“这个小少爷,就是被恶鬼抓走的那个孙家少爷吗?”
李河洛叹了一口气,一脸担忧道:“是啊,就是他。今年才十六岁,被抓走这么长时间,不知道是死是活。我教了他一年多了,真是很担心他啊。宋大哥,你一定要解开恶鬼抓人的案件,救回小少爷。”
宋青玉拍拍他肩:“我也不敢保证一定能救回他,但是我一定会竭尽全力。”
“那小弟在这里先行谢过了。”李河洛向宋青玉拱手说道,“对了,宋大哥,你还没说念奴娇那词的端倪呢。”
宋青玉停住脚步看了李河洛一眼,说道:“你对这词很执着啊。”
李河洛连忙说道:“哦,这词是我父亲考我的,我一直不知道。”
宋青玉:“嗯,令尊也算得上博览群书了。”
李河洛:“宋大哥谬赞了,我父亲……是一个终生未中的举人。”
“这样啊。”宋青玉点头,“这念奴娇其实很简单,这词的作者是沈唐,这你是知道的,但是,这词却不是沈唐写的。这一点并不矛盾……”
再看这词:
杏花过雨,残红渐零落,胭脂颜色。流水飘香人渐远,难托春心脉脉。恨别王孙,墙阴目断,手把青梅摘。金鞍何处,绿杨依旧南陌。消散云雨须臾,多情因甚,有轻离轻拆。燕语千般,争解说,些子伊家消息。厚约深盟,除非重见,见了方端的。而今无奈,寸柳肠千恨堆积。
正如两个书生所言,念奴娇应该是一个激昂的词牌,但是这念奴娇却填出了婉约派的风格。什么原因,因为在填词时,词的作者无法控制词的风格。甚至,可以看出词句之间有的地方过渡得莫名其妙。这也是作者无法控制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整词虽然出自沈唐之手,但是,很少是他自己写的,几乎全部来自古人的词句。
第一句,杏花过雨,出自陈子高的一《谒金门》。
第二句,残红渐零落,胭脂颜色。出自李清照的一《品令》。
第三句,流水飘香。出自延安李氏的一《浣溪沙》。
第四句,人渐远,难托春心脉脉。出自宝月禅师的一《柳梢青》。
第五第六句,恨别王孙,墙阴目断,出自欧阳修的一《一斛珠》。
第七句,手把青梅摘,出自晁无咎的一《清商怨》。
第八第九句,金鞍何处,绿杨依旧南陌。出自柳永的一《清平乐》。
🎁黑料不打烊看片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