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灰堆婆婆(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黑料不打烊看片
孙宇晨:“哎呦!大晚上的,还讲什么鬼哦!让不让人睡觉了!”
虎永刚:“你害怕了!说明你已经相信了有鬼!”
鲁建国:“孙宇晨你怕什么呢?这里这么多人呢!”
付志刚:“你说那白花花没有文化,谈论这些鬼就有文化了?”
虎永刚:“其实,文化涵盖了各个方面。那白花花,是文化,叫性文化;那嘘嘘是文化,叫厕所文化;这鬼啊神的,当然也是文化,就叫鬼文化!”
付志刚:“哈哈,就你懂得多!鬼还有什么文化!”
虎永刚:“那当然了!而且历史悠久,流传下来几千年了。有文字记载开始,就有了鬼文化了!”
牛义明:“你说的那些,扯上了文化就太高深了。我们不管那些,就说有没有吧?”
鲁建国:“你要说有吧,谁也没有看见过;你要说没有吧,那么多诡异事件无法解释。那么多的人又在讲述鬼故事。”
卞小军:“其实我知道牛义明的意思,就是想让我们讲一讲自己是否真的遇到过这种事。”
牛义明:“对了哦!知我者,小撒也!你们谁遇到过鬼,讲出来听听!”
虎永刚:“你提出来的话题,就你先讲一个!”
牛义明:“我没遇到过,没的讲。看你们的了。”
卞小军:“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我先讲一个吧。这是我亲眼目睹的,但我就是觉得太诡异了,无法解释,只能相信那是鬼才有的本事。”
一下就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大家比课堂上还要认真地听着。
卞小军:“请灰堆婆婆的事情,你们有人知道吗?”
请灰堆婆婆,虎永刚是知道的。
这是流行于南通一带的一种风俗习惯,类似于占卜、问卦。据说苏北地区都有,只是叫法不一罢了。具体有没有,是不是只有南通有,虎永刚没有考证过。
只说在南通,灰堆婆婆也有叫灰堆姑娘的。这种活动只能在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八之间举行。正月十三叫上灯节,正月十八叫落灯节。南通有句俗语叫“上灯圆子落灯面”,意思是上灯节吃圆子(汤圆)、落灯节吃面,说的就是这个节日。
关于这个,虎永刚特地请教过道士佬龙爹爹,他的解释很叫虎永刚信服。
早年间,南通的元宵节是很热闹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也叫灯节,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而那时候南通的元宵节并不是只有正月十五这一天,而是从正月十三的上灯节开始,到正月十八的落灯节结束,十三十四是神看灯,十五十六是人看灯,十七十八是鬼看灯,一共是六天五夜,所以也叫“五夜元宵节”。现在的人对此知之甚少。
请灰堆婆婆习俗只能在这五夜里进行。大概情况是:
找一个灰堆(类似于垃圾堆,堆放农村烧土灶的草灰),这个灰堆越大越好、时间越长越好,据说这样请来的灰堆婆婆就更灵验。
抬一张八仙桌放到灰堆前,桌上一般放:一张竹盘篮,盘篮里倒扣一个新畚箕,底部蒙上一块青布,就像农村妇女戴的头巾。畚箕的沿口插一根筷子,和尾上的两只角,呈三点固定住畚箕不倒。畚箕的前面铺一些米,放一个红枣茶碗;盘篮后面八仙桌位置摆上两个红烛台,一个香炉三支香,桌下摆一个拜垫。
这些是简易配置,更高配置的要放铜钱、芦稷穗、元宝等等,不一而足。
请灰堆婆婆的时候,一个年长者,站到八仙桌前,点燃烛台上的红蜡烛,然后点燃三支香,对着灰堆念念有词,再跪倒在拜垫上磕头,站起来把香插进香炉。
一般等一会儿畚箕就会有动静,说明请来了灰堆婆婆,已就位。那年长者就和另外一个年长者,一人一边抬起竹盘篮,意为抬着灰堆婆婆的轿子。
二人把盘篮抬到堂屋正中早就准备好的八仙桌上,点燃桌上烛台的红蜡烛,香炉里点上香,抬盘篮的两人分站在桌子两边,一人一只手,只用食指和中指托起畚箕的两边,加上畚箕沿口的筷子,三点稳定住,就可以进行问事(占卜)这个主要目的了。
有人想要问事情,要先告诉开始请灰堆婆婆的年长者,由他去问灰堆婆婆。灰堆婆婆是靠畚箕沿口的筷子在盘篮上磕头来回答问题的。
比如问:他家儿子能不能考上大学?考得上就磕一下,考不上就磕两下。灰堆婆婆磕了一下。于是提问的人欢天喜地,边上的人也和他一起开心。
再比如问:这个小孩几岁了?几岁就磕几下。灰堆婆婆就很准确地磕几下,不会出错。
过一会问了没回应了,那年长者就知道:灰堆婆婆累了,想喝茶了。
抬着畚箕的两人,就会把筷子那头抬放到红枣茶碗里。
神奇的是,那一根筷子居然可以把红枣从茶碗里弄出来。
更神奇的是,如果问某人姓名,灰堆婆婆居然可以用筷子在盘篮前铺的米上写出来。
更更神奇的,虎永刚没有见到过,听人说过:如果有人要和灰堆婆婆对对联甚至对诗,灰堆婆婆也可以在米上写出来!
🎁黑料不打烊看片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