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上群众报了(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免费-纯欲御姐主播
小红家一众人站在观景楼三楼四处观望,远景、近景,新村,庄稼,沙岗,都给了众人不一样的感觉。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千年农村,竟然能建设成比县城还整齐干净的居住环境,特别是这百亩公园,有水有岛,有桥有亭,有楼有阁。
早晨傍晚,徜徉其中,犹如漫步人间仙境,让众人流连忘返。
太奢侈了!
太优美了!
这在后世烂大街的休闲小公园,不要说每个县城都有,连一些大点的镇上都不缺这些休闲景观。
但在这个时代,有几个城市能有这么高大上的休闲公园?
别说大米县城了,就红焖市的公园也没有这么上档次的景观。
不要说小红家的一众人看到这种大手笔惊掉了下巴,就是各地来参观学习的干部们看到这个人工湖风景,同样是泪流满面,不是激动的,是羡慕嫉妒的。
一路上,韩永昌那是唾沫横飞,滔滔不绝为小红大伯和亲爹讲述大队是怎样从集资入股,银行贷款,挖井抗旱,要救济粮一步步走过来的艰辛过程。
小红伯父听过后不胜唏嘘,心里也暗下决心,回去后自己也学习小码头大队,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不会创新,照猫画虎还描不会吗?
呵呵,只能说小红大伯肤浅了,从烩面报报道了小码头大队的事迹后,不知道有多少支书来参观学习过,哪一个听过小码头大队的家史不是信心十足?
最终都是泯然众人矣!
小红家长和大大二大大在秦妈的协商下,开始了下一步程序,那就是送彩礼,然后挑选日子,然后就是结婚典礼。
这时代所谓的彩礼,大多数男方就是给女方家十块钱,再扯几尺布就可以了。
就这还是家境过得去的人家,再穷的男方直接就是出个三块五块钱也中,当然了女方肯定也是穷的叮当响。
最无奈的情况就是换亲了,双方兄妹俩互换,这也是普遍现象。
六十二年九月十日,群众报表了长篇通讯,题目是《小码头之路》,署名记者为钱雨婷,王玉娟。
通讯报道中,把小码头大队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致富路详细进行了总结归纳。
还专门介绍了小码头档支部正在努力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引用了大队支书韩述苦的原话,“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到底是档的喉舌,报道的高度和烩面报就不在一个维度,烩面报通篇采取纪实文学叙述的方式,把小码头大队从穷山恶水的沙土窝到建设成为风景如画的新农村进行了翔实描写,让读者从文章中看到了小码头大队的创业史,奋斗史。
而群众报介绍了烩面省红焖县大庙公社小码头大队挑战穷荒沙土窝,改变大河古道盐碱地面貌,展生产的事迹。
但重点不在创业史上,而是在展经验上下功夫进行了总结。
报道中不但叙述了小码头大队的创业史,更是把这部创业史提炼了一个高度,那就是对小码头大队的创业史进行了肯定,对其做法进行了总结归纳。
特别是社员们物质文明丰富了,精神文明建设也不能落下,升华了主题,说白了就是像后世的小品,说教意味颇浓。
这篇通讯为全国各地农村大队的生产建设树立了一个标杆。
第二天,也就是九月十一日,华新社也全文引用,刊了这篇通讯,并在文章最后,加了编者按。
在编者按中,是这样说的:
“小码头大队从一个贫瘠的沙土窝展成为一个风景优美的世外桃源,充分说明了劳动群众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
“小码头大队的社员们不等不靠不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辛勤的汗水,在档支部的坚强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农村建设成美丽富饶的新农村,为我们百万农村探索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编者按最后号召全国农业都向小码头大队学习,学习他们团结一心的自力更生,学习他们科学种田的实事求是,学习他们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
一石激起千层浪,群众报,华新社连续报道,让小码头大队迅响彻全国,由原来的烩面省知名迅扩散到全国都知道在烩面省红焖地区红焖县大庙公社有个叫小码头大队的小农村,仿佛一夜间的突显出来了。
络绎不绝的参观学习者踏破了小码头大队的每一寸土地。
因为好多参观学习者是远道而来的,吃饭住宿问题成为大队的薄弱环节。
大队几个干部经过商量,把余下的八座四合院全部当成客房,让制衣坊赶制被褥,充分利用好每一个四合院的房间,为客人提供住宿。
🎁免费-纯欲御姐主播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