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赶着高老师学考古(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黑料不打烊看片
不过有了之前的铺垫,苏亦隐约有些猜测,应该是家中遭受变故了。
很大的可能就是家道中落。
高铭先生也不避讳,“因为我父亲离世的早,我1o岁那边,父亲就去世了。我们是城里人,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父亲微博的工资,父亲一去世,家中并没有任何积蓄,不仅如此,也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当,母亲又没有正当工作,自此,家中断绝了收入来源,只出不进。这种情况之下,我只能离开学堂,其实,我家中除了母亲之外,还有一个姐姐,但姐姐也大不了我几岁,我作为家中的长子,就必须肩负起养家糊口的职责。这种情况下,我只是上了两年小学就去当学徒了,也就是之前提到的去裁缝铺学做成衣。”
“所谓的裁缝铺,其实就是一个私人小作坊,整个小作坊里面除了老板和他的夫人,还有他的孩子,剩下的就是几个比较大一点的徒弟,甚至连小作坊里面的大师傅也都住在一起。民国时期的学徒工啊,前几年,干的都是杂活。跟学手艺一点都不沾边,我当时去那里主要干的活就是看孩子、洗衣做饭、洗碗洗锅,还有拖地跑腿,每天早早就要起床,然后到很晚才能睡觉,在小作坊里面,我待了半年,最后什么都没有学到,吃的不好,睡的也不好,身体吃不消了,最终也没能坚持下来,就离开了。”
听完这段经历,苏亦充满感慨,“突然觉得我挺幸福的。”
俞先生笑,“不是挺幸福,是幸福得太多了。”
许婉韵也说,“突然觉得我们早些年受的苦,都不算什么。”
马世昌话语很短,“我也是。”
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早早辍学,却当学徒,最终变成全国最高学府的一名讲师,这其中经历过多少的辛酸,可想而知。
高铭先生却不在意,“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境遇,我之前说过,我的经历是个人的无奈,也是时代的悲哀。”
许婉韵忍不住问,“后来呢?高老师是怎么到北大读书的?不当学徒工以后,回学校读书了吗?”
苏亦也在听。
大家都在听。
高铭摇头,“哪能啊,还是当学徒。我母亲见到我回家了,只能再托人给我着别的工作。这一次,是再一个洋不庄当学徒,到哪儿情况就好很多了,这是一家在天津城很有名的布庄,叫做天津仁昌绸布庄。在这里一待就是三年,也是我生命之中最为重要的三年,因为这个时候,我已经十六十七岁了,比苏亦还要大了,苏亦你今年才十五吧?”
苏亦点了点头,“十五岁,过年才十六。”
高铭说,“不过我当年,个子没你高,倒是壮实不少,因为,当年在布庄待着没有欠只管饭。一个不给工钱只管饭的地方,我最后还是被解雇了。”
“啥?太意外了!生什么情况了吗?”许婉韵问。
马世昌说,“干了那么多年,还被解雇,挺可惜的。”
俞先生笑,“老高,当年都干了啥坏事了?”
高铭哭笑不得,“别不能瞎说,不是干坏事,其实这三年对于我来说,挺重要的,我能识文断字,都靠这三年,因为我遇见了一位对我生命来说极为重要的领路人,他也是布庄的员工,比我年长了很多,他姓刘,他对我的情况比较了解,知道我性格要强,肯学习,却家境不好,甚至,知道我没读过几年书,没有什么文化。于是,他就跟我说,让我晚上少睡些觉,跟他学点东西,那学啥?自然是学文化了。”
俞先生说,“这位刘先生,算是高铭你生命中的贵人了。”
高铭点了点头,“确实如此,刘先生是《三字经》开始教我识字,我们布庄一般都是十点钟冠冕,晚上十点下班以后,等大家都睡觉了,我们就从十点半开始学习,刘先生就开始教我读书。读书的时候,并没有固定的时间,基本上都是由当时的情况来确定的,有时候是十一点半,有时候也会到陵城十二点多。不过也不能熬夜因为身体会吃不消,毕竟我们六点钟就要起床了。刘先生人确实很好,不过他年纪也不大,并不是那种老师傅,他人也就是三十岁左右,跟小许差不多,他也很努力,他不光教我读书,他自己也在学习。我们在布庄差不多就一块学习了两年半的时间,两年的时间读了很多的书,《三字经》是启蒙读物,也读了《四书》《左传》《诗经》,这些都是他教我的,我讲完,然后我来背,背完就开始下一本书,所以,我的古文功底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到现在还能背出来当年背的东西。”
俞先生起哄,“来,老高背一段。”
高铭先生笑,“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背完,望向苏亦,“知道出自于哪里吗?”
苏亦慕名觉得这一幕好熟悉。
又是考题啊。
苏亦说,“应该是《孟子·梁惠王》吧!”
🎁黑料不打烊看片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