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执教谢台岗(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免费-纯欲御姐主播
我的讲话声刚落,全班同学随即暴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中午吃饭的时间到了。我在王文斌老师的陪同下先把行李送去了分场会计高纪和家。高会计家住分场一栋职工住宅的东侧把头两间“干打垒”平房。我跟王文斌住在外屋半间偏厦里。高纪和个头不高,但为人老实、精明。小日子被他经营得相当不错,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净利落,给人以舒适温馨的感觉。
分场职工食堂和分场行政办公区同在一个区域。那里有礼堂、仓库、卫生所、食堂、招待所、场部办公室等公共设施。本次和我一起同来七分校报到的夏淑华、袁立君、张春英、胡侠等4位女教师就住在紧挨食堂的招待所里。
当我和王文斌走进分场食堂的时候,时任七分场出纳员的我的初高中女同学张亚范正和夏淑华、袁立君、张春英、胡侠等人围着一张歺桌吃饭。张亚范肤白貌美,身材高挑。她老实、善良、热情、厚道,是一个贤妻良母型的不错女孩。她是张春英老师的堂姐。
我跟王文斌用饭盒打了饭菜后也和这几位女生凑到了一个桌上用歺。大家一边吃饭,一边嘻嘻哈哈地聊着有关学校一些无关痛痒的话题,气氛欢快而热烈……
通过大家的闲聊,我大概获得三个信息:一是原在七分校任教的韩喜军老师,即八分校刘凤芝老师的丈夫和场部中学的孙福波、崔苍松老师一并被送去白城和长春高校带薪进修了。其中,孙福波、崔苍松去了白城师专;韩喜军去了长春师范学院。二是1981年5月农场面向历届在职和应届毕业生招考遴选的5名计划委培生的录用结果已经揭晓:其中王文斌是物理第一名;夏淑华是数学第一名;袁立君是化学第一名;张春英是语文第一名;许华是生物第一名。除许华安排在八分校做老师外,其余四人本次全都安排到七分校中学任教。三是七分校新初三因实在找不到合适的班主任人选,才优中选优特意把我从五分校选调到七分校来接这个很“扎手”的初三班主任的。
在我看来,能否成功挑起七分校初三班主任和兼授语文课这副沉重的担子,主要取决于两个先决条件:一是跟学生交心,做到心心相印;二是跟学生交底,表明有满足“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储备。有鉴于此,当我走进课堂给同学们上第一节课时,我并没有马上讲课本知识,而是先召开一次“主题班会”讲自己的出身和阅历,讲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目的是把一个“立体的自我”全方位地展示给同学们,以期形成学生对我的“认知自信”。记得在那次主题班会上我演讲的题目叫《欲为师者必先为友》,现节录部分内容如下:
“同学们:不客气地说,此时站在讲台上的我是你们的老师,这是社会分工赋予我的使命。但当我走下讲台与你们促膝而坐或娓娓倾谈时,我倒更愿意成为你们的知已好友。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同理,要做好课堂教学工作,同样需要老师和你们做到‘知已知彼’。其实就你我而言就好比两只手掌,只有用力拍在一起才能产生‘共鸣’,才能生神奇的‘效应’。
别看我时下正站在讲台上跟你们夸夸其谈,但因初来咋到,甚至连你们姓什名谁都不知道,一切都是茫然和未知。这叫啥?这仍叫‘孤掌难鸣’。只有通过私下推心置腹的相处,消除彼此间的陌生与芥蒂,成为情投意合,心心相念的知已,才能圆满履行‘我教你学’的神圣天职,才能把两个‘巴掌’最终拍到一起。
同学们,课堂上的你和我是‘教与学’两种思维活动的客观实体。二者不论师者,还是学者,彼此的行为都是神圣的。正因如此,这个世界才有了举世闻名的英国剑桥、美国哈佛、中国清华等多所高等学府,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象爱因斯坦、霍金、爱迪生、华罗庚一样的科学巨匠,整个社会才有了今天这样的文明和进步。
同学们,课堂之外的你和我又都是平等存在的社会客体,均享有别无二致的‘求知权’。这就为我们可能成为‘知己’铺平了道路。朋友是需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给予的。而我不论在课上或课下都想和你们建立这样一种‘知己’关系。
‘相互信任’,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奠基石’。老师要获取学生的信任,一靠师德;二靠学识。所谓‘师德’,就是时刻‘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的为师之德;所谓‘学识’,就是满足‘授业解惑’所需的知识储备。不具备这两个要素,为师者就不要侈谈获取学生的信任了。此外,学生也同样需要老师的信任。因为老师的关爱与信任同样可以焕出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相互尊重’,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助燃剂’。教学工作的源动力哪里来?依我看主要来源于老师和学生的相互尊重。学生尊重老师的课堂劳动需要通过遵守课堂纪律,按时完成课业和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去实现;而老师尊重学生则主要体现在能否公正对待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的奖惩评价上。在这方面若能做到恰到好处,同样能有效激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互给予’,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加器’。在教学工作中,说白了老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相互给予的关系。若非如此,历代文人墨客或许也就不会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赞美为师者了。同理,做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亦应学会给予而不是一味索取。即做到每日‘必三省吾身,三思吾行也’。
亲爱的同学们,‘爱我祖邦,兴我中华’是我炎黄儿女理应共同培树的‘家国情怀’。我们要为报效祖国而学!我们要为中华崛起而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当上下而求索’。最后,老师热切期盼你们从现在开始,要不蹉跎一寸光阴地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有助于中华崛起大业的‘真的猛士’!谢谢同学们!”
“…………”
当我的主旨演讲刚一结束,全班同学立即鼓起了一阵自内心的雷鸣般的掌声……
经久不息的掌声告诉我:通过这次别开生面的主题班会,已经驾起了我与七分校初三班全体学生心灵和情感沟通的“桥梁”。她标志着我已扣开学生的心扉。学生对我已不再持排异心态,他们正尝试在感情上接纳我这个“天外来客”。
事实表明:此人对彼人认知判断的形成总要经历“品评—认知—再品评—再认知”这样一个过程。这跟“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一样。不经历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老师和学生就不可能实现情感和思维方式的加融合。
主题班会过后,我从学生看我的目光以及对我尊重的程度明显感到我与学生间已经形成了信任和相互尊重的基础,“教与学”的互动基本进入常态。即师者能够全神贯注地把精力全部倾注于施教过程,勿须再象给小学生上课那样拿出部分精力去组织课堂教学了;而学者亦能专心致志地认真听课并与师者进行顺畅地课堂互动了。另据其他任课老师反馈,目前初三班的课堂教学秩序明显向好。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求知欲要比以往好过许多。
从1981年9月到1982年3月,是我在七分校与初三班学生和全体任课教师愉快相处的半年时光。在此期间,除正常教学生活外,还生过几件让我至今仍记忆犹新的事情:
——“惩治顽劣学生党林”。当时初三班有一名叫党林的学生相当顽劣。在我上课时因慑于我的威严他不敢搬弄是非,故意整事。但在其他任课教师上课时,他却频频制造恶作剧。一次,在年轻女教师袁立君上化学课时,党林又再次“作妖儿”,气得袁老师无法上课,泪流满面地跑回教导处。见此情形,我立即前往初三班处理此事。当我一脸愤怒地走进初三教室时,党林还在那里英雄般地炫耀他刚才气跑袁老师的英雄壮举。目睹他洋洋自得的模样,我厉声喝道:
“党林!你给我站到前边来!”
只见他磨磨蹭蹭站在座位上就是不往前走。我于是走到他跟前揪着他的衣领就给他扔到前面去了。这个动作由于用力过猛,加上他长得单细、瘦小,故一下没站稳摔倒在了讲台跟前。也许他在学校可能没有哪个老师让他如此丢面子,所以他竟在爬起那一瞬间咕哝了一嘴:“你他妈的凭啥打我呀?”
“凭啥?凭我是你的班主任!凭你无故搅闹课堂秩序!”我义正辞严地吼道
“我就搅了,闹了!你能把我咋地吧!”党林又噐张地嚷了一句。
党林的这句话终于把我彻底惹怒了。只见我怒不可遏地走到他跟前,猛地一脚把他从教室里边踢到了外边,并随口吼道:你给我滚!我不要你了!”
🎁免费-纯欲御姐主播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