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页(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黑料不打烊看片
关于人性,王充著有《本性篇》专门讨论之。孔子曰:&1dquo;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但没有人善恶性的现成答案。其再传弟子世硕主&1dquo;性有善有恶”,认为启人的善
根,&1dquo;养而致之则善长”;引导人的恶端,&1dquo;养而致之则恶长”。孟子主&1dquo;性善”,
认为人生来具有&1dquo;恻隐之心”&1dquo;羞恶之心”&1dquo;辞让之心”和&1dquo;是非之心”,举此
&1dquo;四心”扩而充之,则成为世间最美好的道德——仁义礼智。与之同时有告子&1dquo;性
无善恶”说,喻性如水,&1dquo;决之东则东,濯之西则西”。人性亦然,引之善则善,
引之恶则恶。荀子主&1dquo;性恶”,认为&1dquo;人性恶,其善者伪也”。从而形成人性论上
性善性恶的分歧。董仲舒提出&1dquo;性善情恶”和&1dquo;性三品”说:认为天有阴阳,人有
性情,&1dquo;性生于阳,情生于阴。阴气鄙,阳气仁”,故性善情恶。孟荀之间的分歧,
不过知阴知阳,见性见情之别而已。同时董仲舒又提出有&1dquo;圣人之性”,有&1dquo;斗筲
之性”,有&1dquo;中民之性”。扬雄主&1dquo;性善恶混”,与世硕同趋。王充历考诸家,而
独取世硕与董仲舒。认为&1dquo;人性有善恶,犹人才有高有下也”(《本性》)。形成
人性善恶的原因是气禀的不同:&1dquo;禀气有厚泊(薄),故性有善恶也。”(《率性》)
他根据孔子&1dquo;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和&1dquo;性相近习相远”二语,推导出人性分三品:
上智为善性,下愚为恶性,二者皆天生地造,不可移易:&1dquo;高不可下,下不可高”;
中智善恶混,可习而改:&1dquo;中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
(《本性》)他认为人性问题十分重要,它是礼义之所生,人治的出点:&1dquo;情性
者,人治之本,礼义所由生也。”(同前)&1dquo;上智”至善,其言行莫不为善,他们
制礼作乐,为世师表,但这种天生善人很少,百不能一。&1dquo;下愚”性恶,当然就只
有绳之以法了。世间大量存在的是善恶混的&1dquo;中人”,中人之性可以改变,故需要
教育,创造优良的环境,他说:&1dquo;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夫
人之性,犹蓬纱也,在所渐染而善恶变矣。”当整个社会环境改造好了,不仅可以
多出善人,减少犯罪,而且连下愚的天生恶人也有改好的希望:一夫性恶者比木石,
木石犹为人用,况非木石!”(《率性》)
王充鉴于&1dquo;儒者说五经,多失其实”(《正说》),因撰《语增》、《儒增》、
《艺增》诸篇驳正之;鉴于俗儒俗言俗行,故在《奇》、《程材》、《谢短》刺
讥之。但是王充对儒家的五经并不非毁,认为是大道之藏,真理所在;对儒家的祖
师孔孟并不轻蔑,犹奉为圣贤;对儒家理论的许多重要方面尤多挥;特别是对儒
🎁黑料不打烊看片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