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一步之遥(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黑料不打烊看片
现在几十万几百万不砸钱,将来想要补回来,可能就得花几亿几十亿了。迟早都要做,还不如现在就准备起来。
……
第二天早晨,挣扎着起床的两人,匆匆洗漱后,驱车来到公司。
今天不是工作日,而是京城北方联合足球俱乐部的比赛日,理论上,除了和比赛相关的工作人员,是不上班的。
不过,这次有点特殊。
明天是《京西都市报》开始大批量行的日子,通过各方调研,金尚十分大胆地做出了印刷十五万份的决定,两毛钱一份的价格,扣除成本之后,其实也赚不了多少钱。
民营公司公开行报纸其实相当困难,找个主管单位挂靠已经很不容易了,申请刊号的资质,今夕文化压根达不到,铁门槛就拦在那,金家父子可没有挑战法律的能耐。
为了让这份《京城都市报》面世,老金更是花了极大的精力,动用了多年积累的人脉,从某个经营不善的正规出版单位租用了报刊号,套了一层皮让金尚的的公司使用,总算是解了燃眉之急。
这么干当然是违规的,可这年头,只要不是太招摇,让同行看不顺眼,还不至于惹来麻烦。
周刊杂志《知音杂谈》就相对容易多了,没什么犯忌讳的地方,一块钱一本,预计印五万份,酝酿了将近两个月,应该不至于卖不掉。
相比起限制颇多,主要为了维持规模,培养人才的报纸,杂志可能更有想象空间。
将李萱介绍给公司的几个骨干正式成员,暂时以秘书的身份,帮助金尚处理报纸和期刊的售工作后,又一起审议了几篇定稿的重要文章和配图。
报纸的负责人是一位三十二岁的本地大姐,名叫赵荣珍,在京城主流报社工作了很多年,好不容易升上了中层领导,结果因为去年生下了第三胎,休养了很长时间,等回到工作岗位后,现自己的工作和岗位已经被年轻后辈给顶替了。
不管承不承认,女性在职场确实有很多避不过去的难关,想要兼顾家庭和工作,确实比较困难。
赵大姐不愿意在单位被边缘化,于是带着好几位同样不如意的同僚出来闯荡。可惜,现在已经错过了最佳下海时机,再加上传媒业界也并不太平,混得并不如意,于是被郑良知介绍过来,带着几名跟班草创了《京西都市报》。
面试的时候,小金其实不怎么懂,郑良知和黄漪漪对她的评价还不错。
负责《知音杂谈》的人选,是一位从南方来的二十七岁女性,名叫王燕,本为当地一家草创不久的杂志的副主编,能力也很突出。来京城闯荡,并非其所愿,而是预备结婚的对象突然调动工作,她也不得不被动跟随成为“京飘”。
这年头飞机票比较贵,火车票便宜,但是不好买,家用电话普及率不高,手机还是奢侈品,网络联系更是限于电子邮件。
一旦分居两地,最靠谱的交流方式就是写信了。
许许多多远隔千里的情侣就因为受不了异地恋的煎熬之苦而劳燕分飞。
王燕和她的对象感情还不错,为了终身大事而冒险来到人生地不熟的京城,找个靠谱的工作都很困难,京城物价不便宜,靠男方一个人工作赚钱养家,还真有些困难。
从十多名面试者中脱颖而出,王燕也格外珍惜这份工作,尤其是第一次挑大梁,着实是一次考验。
金尚对这位年轻的女编辑还比较满意,金手指也提示这是未来会给公司带来较大好处,可挖掘潜质的人才。
手里的样刊,几位相关人士已经看过了,意见也提了许多,改了许多遍,最后定稿的版本,金尚也很比较满意。
只不过,传统的行渠道,太保守了,五万份,其实并不多,可想要一炮而红,还得有点手段。
“王编辑,我已经托人和本地妇女联合会沟通过,主要面对女性读者的都市情感类杂志,对她们的工作,也是重要的补充。毕竟,京城妇联也是这本杂志的主管部门之一,也得让上面看到咱们的成果。”
“这……可行吗?”
王燕有些犹豫。
说实话,按照金尚的主意,《知音杂谈》的风格,和前世的《知音》杂志的风格是差不多的,聚焦男女关系,婚姻痛点,家庭矛盾,养儿育女,婆媳不合等领域,是这一份杂志的最大特色,和如今偏向文艺的主流杂志相差有点远。
说得好听点叫接地气,满足草根阶层的精神文明生活;说不好听的,就是格调不高,品味过低的三俗文化;
受到文艺界鄙夷是大概率事件,如果声势太大,甚至有可能迎来主流舆论的反弹。
只不过,信心满满的金尚拍着胸脯做保证,暂时打消了大家的疑虑。
草根?
三俗?
这才哪到哪?
过几年互联网大行其道,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喜欢的,才有长久的生命力,曲高和寡的高雅艺术,都快沦为少数人自娱自乐的最后消遣了。
太遥远的事情暂且不提,京西这块正处在快展期的京畿重地,如今还只是远城区,妥妥的城乡结合部,已经有高楼林立大都市的影子了,但是繁荣程度还远远不如。
🎁黑料不打烊看片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