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我苏亦中国农业考古学奠基人(第3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黑料不打烊看片
“这也行?”
苏亦哭笑不得。
谁也不喜欢被人夸啊。
于是,苏亦就把临摹好的铭文作品留了下来。
曾老师还郑重其事道,“改天有时间把它裱起来,悬挂在教研室。”
苏亦,“……”
容商二老这样的书法大家坐镇的教研室,悬挂自己的作品。
需要这样逗自己吗?
总的来说,在中大古文字研究室,跟随着诸位师长学习的日子,还是很舒心的,没啥任务,也没有学术压力,不需要考试,不需要上课,也没谁规定就要去什么文章。
喜欢干啥就干啥。
平时,抄抄书,练练字,读读书,小日子过得不要太轻松。
累了,还可以跑去找吴宗麟逛一逛中大校园。
流连在绿树红墙之中,荡漾在书香墨海之间,清风拂面,书声朗朗,这种舒心的日子,一度让苏亦有着错觉自己就是中大的研究生。
心想着,要是当初报考中大的话,也是不错的。
遗憾的是,这种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省博那边,石峡遗址的掘报告正式开始编写了。
他的中大之行,也要暂时告一段落了。
……
之前编写河宕遗址掘报告的时候,正值夏季,天气炎热,祖庙博物馆库房都把人闷坏了,杨先生也因此患上背疮,大部分编写工作都是由苏亦来负责,为了赶进度,他当时都中暑晕厥过去。
这事,可把工作站的众人吓得不轻,就连地方文物局的领导都惊动了。
这一次,编写石峡遗址的报告,他们人员配置得到了不小的改善。
此前的河宕遗址主要是以杨先生为主,这一次,还有朱先生。
两个领队,分工合作。
听起来阵容很豪华,实际上,整个编写小组的人员,也没增加多少。
之前,编写河宕遗址掘报告,除外苏亦外,还有杨先生、曹师兄,还有佛山馆的陈志杰,甚至参与掘的队员也没少帮忙。
这一次,佛山馆的陈志杰肯定不需要参与,因为石峡遗址在曲江,跟佛山没啥关系。而替换了另外一个参与石峡遗址掘的队员——沈明。
从这点来说,沈明同志,也算是省博文物工作队重点培养的青年学术骨干了。
其实,在前世,石峡遗址的编写小组也是四个,除了杨朱两位先生以及曹子钧外,还有一个叫李子文的研究人员,对方也是北大考古系的学生。
但是,对方85年才调入省博,现在都还没上大学。
现在连个影子都没有。
也不知道,这算不算是被沈明夺了气运。
不管李子文还是沈明,其实都不是重点。
相比较河宕遗址掘报告的编写小组,在人数上,也就多了一个人。
但,相比较河宕遗址,石峡遗址就庞大太多了。
先在掘面积上,河宕遗址一万左右,石峡遗址却有三万多平,是目前岭南地区最大的考古遗址,未来还入选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现,影响力极大。
甚至掘还分了好几次。
参加掘的人数,更是河宕遗址的数倍。
就连考古训练班都要办了三次。
没法子,这年头,不办训练班,不把地方考古文物系统的人抽调过来,根本就找不到那么多专业人才。
去年七月份,考古简报表以后,苏秉琦先生也写了一篇《石峡文化初论》,苏先生认为,“石峡文化的现,为我们进一步探索岭南地区从原始社会到秦汉以前的社会文化的展找到了一把重要的钥匙,还为我们探索这一地区社会展诸阶段与我国其它诸文化达地区之间的关系找到了一个重要的环节。”
甚至,文章还上升到国际高度,“甚至还是进一步探索我国与东南亚各国人民自古以来相互关系的一个出点。”
🎁黑料不打烊看片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