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天下一致而百虑终(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免费-纯欲御姐主播
宋濂把他比作圣人: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公元137o年,朱元璋认为当元末农民起义四处爆的时候,蒙元在各地缺少强有力的藩卫。有鉴于此,他就作了封藩的安排,立朱标为皇太子,然后把各个小儿子封到各地当藩王。为此,朱元璋还做了特别声明:“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公元1373年,胡惟庸任右丞相。
《明史·列传·卷十六》: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挟前憾,使吏讦基,谓谈洋地有王气,基图为墓,民弗与,则请立巡检逐民。帝虽不罪基,然颇为所动,遂夺基禄。基惧入谢,乃留京,不敢归。未几,惟庸相,基大戚曰:“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忧愤疾作。八年三月,帝亲制文赐之,遣使护归。抵家,疾笃,以《天文书》授子琏曰:“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又谓次子璟曰:“夫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连络。我欲为遗表,惟庸在,无益也。惟庸败后,上必思我,有所问,以是密奏之。”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
公元1375年,刘基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
刘基自幼博览经史及天文、历法、兵法、性理诸书,尤精象纬之学。元至顺四年(1333年),举进士。授江西高安县丞。后任江西行省职官掾史、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浙东元帅府都事、江浙行省都事、郎中等职。因遭排挤愤而辞官,归隐家乡青田山中,愤而着《郁离子》。书成不久,他即出山离家,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协助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
《郁离子》,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
《郁离子》不仅集中反映了作为政治家的刘伯温治国安民的主张,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观、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文学成就、道德为人以及渊博学识。在写作《郁离子》的过程中,刘伯温的整个思想体系,尤其是对社会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张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统。
盗子问于郁离子曰:“天道好善而恶恶,然乎?”曰:“然。”曰:“煞则天下之生,善者宜多而恶者宜少矣。今天下之飞者,乌鸢多而凤凰少,岂凤凰恶而乌鸢善乎?天下之走者,豺狼多而麒麟少,岂麒麟恶而豺狼善乎?天下之植者,荆棘多而稻粱少,岂稻粱恶而荆棘善乎?天下之火食而竖立者,奸宄多而仁义少,岂仁义恶而奸宄善乎?将人之所谓恶者,天以为善乎?人之所谓善者,天以为恶乎?抑天不能制物之命,而听从其自善恶乎?将善者可欺,恶者可畏,而天亦有所吐茹乎?自古至今,乱日常多,而治日常少;君子与小人争,则小人之胜常多,而君子之胜常少。何天道之好善恶恶而若是戾乎?”郁离不对。盗子退谓其徒曰:“甚矣,君子之私于天也,而今也辞穷于予矣。”
或问胜天下之道,曰:“在德。”何从胜德?曰:“大德胜小德,小德胜无德;大德胜大力,小德敌大力。力生敌,德生力;力生于德,天下无敌。故力者胜,一时者也,德愈久而愈胜者也。夫力非吾力也,人各力其力也,惟大德为能得群力,是故德不可穷,而力可困。”
郁离子曰:“民犹沙也,有天下者惟能抟而聚之耳。尧、舜之民,犹以漆抟沙,无时而解。故尧崩,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非威驱而令肃之也。三代之民,犹以胶抟沙,虽有时而融,不释然离也。故以子孙传数百年,必有无道之君而后衰,又继而得贤焉则复兴。必有大无道如桀与纣,而又有贤圣诸侯如商汤、周武王者间之而后亡。其无道未如桀、纣者不亡;无道如桀、纣,而无贤圣诸侯适丁其时而间之者亦不亡。霸世之民,犹以水抟沙,其合也若不可开。犹水之冰然,一旦消释,则涣然离矣。其下者以力聚之,犹以手抟沙,拳则台,放则散。不求其聚之之道,而以责于民曰是顽而好叛。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
郁离子曰:“世之抱一隅之闻见者,何莫非是哉!是故众醉恶醒,众贪恶廉,众淫恶贞,众污恶洁,众枉恶直,众惰恶勤,众佞恶忠,众私恶公,众嫚恶礼,犹鸱鸮之见人而赫也。故中国以夷狄为寇,而夷狄亦以中国之师为寇,必有能辨之者,是以天下贵大同也。”
郁离子曰:“治天下者其犹医乎。医切脉以知证,审证以为方。证有阴阳虚实,脉有浮沉细大,而方有汗下、通便、补泻、针灼、汤剂之法,参、苓、姜、挂、麻黄、芒硝之药,随其人之病而施焉,当则生,不当则死矣。是故知证知脉而不善为方,非医也,虽有扁鹊之识,徒哓哓而无用;不知证不知脉,道听途说以为方,而语人日我能医,是贼天下者也。故治乱证也,纪纲脉也,道德、政刑方与法也,人才药也。夏之政尚忠,殷承其敝而救之以质;殷之政尚质,周承其敝而救之以文,秦用酷刑、苛法以箝天下,天下苦之,而汉承之以宽大,守之以宁壹。其方与证对,其用药也无舛,天下之病有不瘳者鲜矣。”
郁离子曰:“膏粱可以易豆羹,狐貉可以夺缊絮,民情之常也。是故膏粱不足,豆羹可也;狐貉不足,缊絮可也。野鸟系于笼中而驯者食也。笼中之不如山薮,入其笼者知之。有童子侧木檠而设食以诱鼠,多获鼠。一夕,逸其一,遂不复获鼠。今使持槲叶之衣,麦麧之饼,而招于市曰:‘舍尔室,捐而服,而来与我共此。’则虽其子亦走而避矣。是故不情之事,大人不为之。”
或问于郁离子曰:“井田可复乎?”郁离子曰:“可。”曰:“何如其可也?”曰:“以大德戡大乱则可也。夫民情久佚则思乱,乱极而后愿定。欲谋治者必国民之愿定而为之制,然后疆无梗,猾无闾。故令不疚而行。”是故圣人与时偕行,时未至而为之,谓之躁;时至而不为之,谓之陋。今民风不淳,而古道之废兴,欲不欲者各半。故以大德戡大乱,则井田亦可复也。
郁离子曰:“劝天下之作乱者,其招安之说乎。非士师而杀人,谓之贼;非其财而取诸人,谓之盗。盗贼之诛,于法无宥。秦以苛政罔民,汉王人关尽除之,而约三章焉:杀人、伤人及盗而已。秦民果大悦归汉,汉卒有天下。繇是观之,岂非他禁可除,而惟此三者不可除乎?天生民不能自治,于是乎立之君,付之以生杀之权,使之禁暴诛乱,抑顽恶而扶弱善也。暴不禁,乱不诛,顽恶者不抑,善者日弱以消,愚者化而从之,亦已甚矣;而又崇之以爵禄,华之以宠命,假之以大权,使无辜之民不可与共戴天者,释其雠而服事焉,是诚何道哉!遂使天下之义士丧气,勇士裂眦,贪夫悍客攘臂慕效,以要利禄,故曰劝天下之作乱者,招安之说。而世主弗寤也,悲夫!”或曰:“然则舞干羽而苗格,非与?”曰:“甚哉!俗儒之梏于文以误天下也。《舜典》曰:‘窜三苗于三危。’又曰:‘分北三苗。’夫窜与分北,皆非抚纳降附之词也,则岂因其来格而遂为之哉?非人情也。圣人岂为之?必也以兵临之,而后分北。其来格者安之,顽不悛者窜之耳。又况干羽,非特文舞,则非曰诞敷文德,而遂弛其伐苗之谋,明矣。《皋陶》曰:‘苗顽弗即工,帝念哉,念兹在兹。’则有虞之君臣,不顷刻而忘苗,可想而见,岂若后世衰微偷情之君臣,以姑息为幸,而以劝贤之爵禄,劝天下之大憝哉!”盗犨盗犨以如芒之钩,系八尺之丝,构牛舌而牵之,宵夜而牛随之行,莫之违也。故世之善盗牛者称犨焉。郁离子曰:“是所谓盗道也。中其肯,扼其害,操其机而运之,蔑不从矣。”石羊先生曰:“此古人制盗之道也,今人弗能也,盗用之矣。”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郁离子曰:“天下之重禁,惟不在衣食之数者可也。故铸钱造币虽民用之所切,而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必藉主权以行世。故其禁虽至死而人弗怨,知其罪之在己也。若盐则海水也。海水天物也,煮之则可食,不必假主权以行世,而私之以为己,是与民争食也。故禁愈切,而犯者愈盛,曲不在民矣。”或曰:‘若是,则‘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先王之禁亦过与?”曰:“先王之禁非奄其利而私之也,将育而蕃之以足民用也。其情异矣,矧百亩之田无家不受,而不饥不寒乎?”
刘伯温立足民生的政治、经济思想即使今天也有很多借鉴意义。
公元138o年,涂节上书举报胡惟庸谋反,胡惟庸以谋反罪被处死。胡惟庸被杀后,明太祖遂罢宰相,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一举措对以后5oo余年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神机妙算的刘伯温似乎早就算到了胡惟庸的结局。
《明史·列传·卷十六》: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帝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基曰:“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
公元1381年,宋濂因病逝于夔州(今重庆奉节),享年七十二岁。宋濂堪称人臣典范,可是他心中的“圣人”,还是要把他斩草除根,经马皇后及太子朱标力保,才得免一死,徙至四川茂州安置,卒于徙途。临终时,正坐敛手而逝,想必此刻的他对天道人心的理解应该已经然物外,安之若命。
宋濂对于佛、道二氏,尤其对于佛教典籍,也曾潜心研究,并多所汲取。在天道自然观方面,他借用医家与早期道家所使用过的“气母”即“气者生之母”的说法,认为宇宙的升降运动和四季庶物的欣荣藏息,是“气母”即“元气”运行的缘故。这种“气母”或“元气”,“其出无根,其人无门”,无涯无际,人们虽不能觉察它,但它确实存在。宋濂认为,理,亦即天地之心,是绝对的,它通过元气而致有万物和运动。自然界所以充满生机,就是因为生生不息的“天地之心”通过元气在起作用。他认为,求道问学,修养道德,就在于体认和获得这个“天地之心”,而使“吾心”能够“冲然”、“渊然”、“浑然”、“凝然”、“充然”。苟能如此,人便能与天地并运,与日月并明,与四时并行,于是便实现了“君子之道”。
对于“吾身之心”,宋濂称之为天下“至宝”,因而人“心中自有圣人”,不劳外慕,关键在于如何去“识心”、“明心”。而“识心”、“明心”的方法则为不断克除“人伪”,做到“存心”。克除“人伪”之法又在于学,学的内容就是记录圣人之心的六经。同时,宋濂也曾谈到格物致知,但未论述其具体的方法、步骤,而更热心于倡导佛教破二边的不二法门,以佛教为“人道之门”。因而宋濂之学兼有朱学、6学的特点,并受佛学的影响。
方孝孺:公之量可以包天下,而天下不能容公之一身。公之识可以鉴一世,而举世不能知公之为人。道可以陶冶造化,而不获终于正寝。德可以涵濡万类,而不获盖其后昆。公之所能者,皆众人之所难勉,而未尝自以为足。其所遇者,皆众人之所难处,则快然委命,而不置乎休戚。此公所以跨越前古,拔彚伦,控宇宙而独立,后天地而长存者乎?
公元1392年,朱标患病去世,同年九月,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
朱标的去世对整个明王朝的政治格局影响巨大,改变了大明王朝甚至整个中国的历史走向。
为了朱允炆更好的当政,朱元璋又对开国功臣下手了。
公元1393年,蓝玉以谋反罪被杀,剥皮实草,传示各地。究其党羽,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
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南京故宫),下遗诏:“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朱元璋早年的悲惨经历,让他对人性恶的一面有深入骨髓的认识,即使当皇帝后,除了最亲近的马皇后和朱标以外,几乎不信任任何人。估计他一直怀疑刘伯温对他的诚意,所以封刘伯温为诚意伯。的确,刘伯温当过元朝的官,也当过明朝的官,他不忠诚于元朝,也不忠诚于明朝,他忠诚于他心中的道德。
朱元璋经历过社会失序的战乱年代,所以对秩序有近乎疯狂的渴望,当皇帝后,无时无刻不在研究如何制定制度维护秩序,在实行《大明律》、《大诰》之后,还专门设立锦衣卫,并且授予锦衣卫侦查、逮捕、审判和惩罚罪犯的权力,监视大臣,实行特务统治。
公元1398年,明惠宗朱允炆即位,史称建文皇帝。
🎁免费-纯欲御姐主播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