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天下一致而百虑终(第3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免费-纯欲御姐主播
建文皇帝即位之初,一改洪武之苛政,亲贤好学,于典章制度锐意复古。大赦天下,重农桑,兴学校,考察官吏,更定内外大小官制。旌表节孝,赈济灾民。建文元年(1399年),用齐泰、黄子澄之计削藩,以加强中央集权。实施削藩后,导致湘王自焚,齐王、代王、岷王被废。七月,燕王朱棣借口“清君侧”起兵,动“靖难之役”。
公元14o2年,京师被攻陷,朱允炆从此下落不明,一说在宫中自焚而死。一说从地道出逃,改换僧装,在各地流浪。
当初,朱棣率军从北平出时,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朱棣,说;“南京城攻下之日,他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朱棣点头应承。朱棣想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不愿意,朱棣怒,命令将方孝孺车裂于街市,还将方孝孺“灭十族”。
《深虑论》: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豫让论》: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令人唏嘘的是,方孝孺写了《深虑论》却没有制胜之策,写了《豫让论》,最后还是和豫让一样为忠诚而死。智伯的失败在于刚愎自用,建文帝算是从善如流了,可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呢?
张廷玉:帝王成事,盖由天授。成祖之得天下,非人力所能御也。齐、黄、方、练之俦,抱谋国之忠,而乏制胜之策。然其忠愤激,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是岂泄然不恤国事而以一死自谢者所可同日道哉!由是观之,固未可以成败之常见论也。
朱棣的性格最像朱元璋,但是无论能力,胸襟和气量都比朱元璋差很多,朱元璋大肆杀戮,是为了给子孙留一个太平江山,也希望他的继承人仁明孝友,施行德政,以安吾民。可朱棣大肆杀戮,完全就是为了他的政治野心,为了巩固权力,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朱棣即位后,先就是将6续捕获的建文王朝旧臣以残酷的刑法一一杀戮,甚至还诛灭三族。旧臣景清在朱棣即位后,刺杀朱棣未成,结果被朱棣剥皮,悬于城门上,并将景清全家诛杀,而且还株连左邻右舍,甚至连他出生的村子也都斩尽杀绝。这种空前绝后的大清洗,史书称之为“瓜蔓抄”,先后被杀的人达数万之多。
刘伯温之子刘璟后因对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被捕入狱,在狱中自缢。
其后,朱棣诏告天下:建文时期更改的成法,全部恢复旧制。
其后,继续实行削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恢复了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设立东厂,合称厂卫机构,天下臣民都处在严密的监视之下。
按照朱棣的秉性和能力,加上朱元璋对藩王的约束防范,藩王造反是很难成事的,但是朱允炆这边昏招频出,再加上老天爷派了妖僧姚广孝来协助朱棣造反,所以造反成功了。
《明史·姚广孝传》: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夺诸王。周、湘、代、齐、岷相继得罪。道衍遂密劝成祖举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姚广孝是否知道天道,我不清楚,但是他一定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他对形势的判断和战略部署也很准确。
姚广孝早年出家为僧。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1382年,朱元璋选高僧侍诸王,为已故马皇后诵经荐福。姚广孝以荐入选,随燕王朱棣至北平住持大庆寿寺。从此经常出入燕王府,参与夺位密谋,成为朱棣的重要谋士。朱棣“靖难”称兵前,他曾多次为朱棣出谋划策。
《明史·姚广孝传》:尝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姚广孝这个人很奇怪,他造反,不为名不为利,就是为了造反而造反,可能他觉得他就是带着造反的使命而来,即使生灵涂炭也要造反,造反成功了,他也完成了使命,于是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姚广孝晚年着有《道余录》,反驳过往的儒者,也解释他心中的道德性命。
逃虚曰:明道既言道即是性,性岂有好不好耶?此妙真如性,本然清净,岂容外物之所污染?故佛以莲华为喻,莲华生于淤泥中,而不被淤泥之所污染,此妙真如性,在众生烦恼心中,而不被烦恼之所浊乱。
古亦有释氏,时或崇设像教,其害至小;今日之风,便先谈性命道德,先驱了知者,才愈高明而陷溺愈深,明道何其言之谬也!乌有才高明被惑而陷溺愈深者哉!岂不知颜子默识,曾子一唯,因其资性高明,便领得圣人之说,其次者则不能也。如佛在灵山会上,百万人天众前,拈起金波罗华,惟迦叶破颜微笑,余众罔措,所谓才高明而陷溺愈深者,其谬甚矣!大凡从圣人之学者,不谈性命道德,谈声色势利可乎?声色势利有害于人,非士君子之所谈也。性命道德是本分事,不可一日无者,何害于事?
公元1424年,朱棣在北征返师途中病死,明仁宗朱高炽即位。
朱棣想效仿同样靠不正当手段登基的唐太宗,可惜无论是气量还是能力都差了不少。五征蒙古、出兵安南、派郑和下西洋以及迁都北京等都耗费了很大国力,削藩对宗室实行的“养猪”政策,也是后患无穷。
朱高炽在位期间为政开明,展生产,与民休息。赦免了明惠宗朱允炆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调整统治机构,提高阁权,使内阁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重要机构。洪熙还一改永乐时的暴政,他褒奖直言,虚怀纳谏。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为“仁宣之治”的延续打下基础。
公元147o年,唐寅出生了。
唐寅的父亲经营一家小酒馆。其父让他读书求取功名,唐寅不负父望,十六岁中苏州府试第一,二十八岁时中南直隶乡试第一,次年入京应战会试。因弘治十二年(1499年)科举案受牵连入狱,被贬为吏,从此唐寅丧失进取心,游荡江湖,埋没于诗画之间,终成一代名画家。
唐伯虎天资卓越,才华出众,有理想抱负,但是他的命真不好,不幸多故,哀乱相寻,父母妻子,蹑踵而没,丧车屡驾,黄口嗷嗷。不幸的遭遇让他二十六岁就有白。
好不容易振作起来潜心读书,博取功名,又受到科举案牵连,至于天子震赫,召捕诏狱。身贵三木,卒吏如虎,举头抢地,洟泗横集,而后昆山焚如,玉石皆毁;下流难处,众恶所归。
唐伯虎虽然为人轻浮,放荡不羁,明何尝负朋友?幽何尝畏鬼神?兹所经由,惨毒万状。眉目改观,愧色满面。衣焦不可伸,履缺不可纳;僮奴据案;夫妻反目;旧有狞狗,当户而噬。反视室中,甂瓯破缺;衣履之外,靡有长物。西风鸣枯,萧然羁客;嗟嗟咄咄,计无所出。将春掇桑椹,秋有橡实,余者不迨,则寄口浮屠,日愿一餐,盖不谋其夕也。
哀哉哀哉!此亦命矣!“存天理,灭人欲”的专制统治下,这位天才的命运悲剧似乎早就写好了。
《桃花庵歌》: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公元1524年,唐寅在贫病交加中去逝。
🎁免费-纯欲御姐主播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